根據最新山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大連交通大學在山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的分數在497至572分,位次為156518至5210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山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7至572區間才能上大連交通大學。
一、山東考多少分能上大連交通大學
1、2022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4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6518名;
2、2022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5798名;
3、2021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0334名;
4、2021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9198名;
5、2020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中外合作):綜合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5237名;
6、2020年山東考生上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7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2101名;
二、大連交通大學在山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大連交通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497 | 156518 | 省政府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21 | 105798 | 省政府 |
2、2021年大連交通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00 | 150334 | 省政府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51 | 59198 | 省政府 |
3、2020年大連交通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13 | 145237 | 省政府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72 | 52101 | 省政府 |
二本三本合并是取消三本了嗎
在本科批次的合并過程當中,不同省份進行了不同的嘗試。有的省份將本科一批二批合并為本科普通批。有的省份卻是選擇了將二批和三批合并。還有的省份合并了專科批次。
其實還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官方本沒有一本和二本的說法,一本和二本是來自于民間。批次只是為了方便招生。其實不論一批與二批合,還是二批與三批合,還是合并專科批次,不過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罷了。
優先一個批次的,仍然對有生源有優先的選拔權。提前一個批次報考的,仍然有優先選擇學校的權利。
取消三本,合并一本二本,指的是錄取批次,而不是取消了一二三本院校。很多省份是完全沒有三本批次的說法了,其實取消三本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公平的。因為三本生的分數相比一本來說很低,但也是國家承認的本科學歷,畢業之后也沒人會仔細詢問是幾本,這樣也加大了本科生的競爭壓力。
文科350多分能上哪些公立大學
院校名 | 錄取分 | 文理科 | 批次名稱 |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 387 | 文科 | 本二批 |
三亞學院 | 387 | 文科 | 本二批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中外合作) | 385 | 文科 | 本二批 |
黃河科技學院 | 386 | 文科 | 本二批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 385 | 文科 | 本二批 |
河北東方學院 | 388 | 文科 | 本二批 |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388 | 文科 | 本二批 |
南昌工學院 | 387 | 文科 | 本二批 |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 388 | 文科 | 本二批 |
文科350多分值得報考的大學有哪些
1.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作為自治區第一所獨立學院,是由寧夏大學按照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院設有文學、工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7大學科門類25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多名。
2.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坐落在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廣西工業支柱和廣西第二大城市---柳州市,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學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直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管理。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
三、大連交通大學最新介紹
大連交通大學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以軌道交通為特色的高等學校。1956年,學校應我國鐵道機車車輛工業的發展需要而創建,時為大連機車車輛制造學校。1958年升格為大連鐵道學院,隸屬原鐵道部管理。2000年2月,劃轉為遼寧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為大連交通大學。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守大學使命,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形成了“崇嚴尚實、堅韌執著”的“大鐵精神”、“明德求索、鍥而不舍”的校訓,培養了十余萬名畢業生,大多數畢業生在軌道交通行業就業,部分已成為了行業領軍人物和核心技術骨干,在業內享有“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學校現有沙河口校區、旅順口校區兩個校區,占地總面積82.1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54.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73億元,館藏文獻資源總量為129.14萬冊,電子圖書145.13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27400余種。 學校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是遼寧省一流學科重點建設高校。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是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3個學科是省一級重點學科。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9個本科專業,10個五年制雙專業,涵蓋了工、管、文、理、經、法、藝等7個學科門類。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056人,其中,本科生14838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218人。 學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是教育部第二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大連)基地、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國建設高水平運動隊院校和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遼寧省車輛工程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基地、遼寧省對日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和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人才培訓基地。2006年10月,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5個、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5個;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特色專業、重點支持專業、應用型轉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等建設點4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8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14個;省級以上本科精品類課程35門。近三年,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獎勵542項。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39人,其中教授182人、副教授333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90%。擁有國家重大人才引進培養計劃人選2人、國家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攀登學者、特聘教授、優秀專家15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進工程”、百千萬層次人選91人,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創新人才33人,省部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20人,省青年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7人;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7個。 學校是國家產學研合作先進單位,是遼寧省產學研合作創新基地。發起成立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創新聯盟”,牽頭成立了“遼寧省軌道交通產業校企聯盟”、“連續擠壓產業創新聯盟”。建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遼寧省高等學校產業研究院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平臺27個。2015年以來,學校獲批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98項、省部級項目637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6項;國家授權專利1419件,其中發明專利288件;發表學術論文4155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1731篇;出版學術專著165部。簽訂橫向合同869項,合同額超2.64億元。 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養計劃》121項目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基地。先后與澳大利亞、美國、日本、俄羅斯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學校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大連交通大學遠交大交通學院。擁有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3個,建有中日友好大連人才培訓中心。 學校是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兩次獲得優秀組織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百千萬培養工程”等兩項成果被評為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2019年學校獲評“遼寧省高等學校先進黨組織”。 新時代,學校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抓牢“一帶一路”“交通強國”“高鐵走出去”等國家戰略實施的發展機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大力推進學校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五大戰略”,凝聚發展力量,堅定不移地朝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目標邁進。 (數據截止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