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普通批專業分數線是多少分
根據2023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招生辦官方公布的錄取數據,我們可以知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學專業在全國各省的最低分數線數據如下: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5+3)(卓越醫學創新人才計劃,5+3一體化)專業在安徽省份2019年的理科科目最低錄取分為664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465名;
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五加三)(5年)專業在湖北省份2020年的理科科目最低錄取分為662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1181名;
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2019-2022年錄取分數線統計表
專業名稱 | 年份 | 錄取省份 | 科目 | 選科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5+3一體化)(卓越醫學創新人才計劃) | 2019 | 遼寧 | 理科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5+3一體化培養)(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劃(即高校專項計劃),僅限戶籍、學籍等符合報名條件,在當地就讀且經公示無異議的考生報考) | 2020 | 江蘇 | 理科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5+3一體化培養) | 2019 | 江蘇 | 理科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5+3一體化培養)(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即高校專項計劃),僅限戶籍、學籍等符合報名條件,在當地就讀且經公示無異議的考生報考) | 2019 | 江蘇 | 理科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5+3)(卓越醫學創新人才計劃,5+3一體化) | 2019 | 安徽 | 理科 | - | 664 | 465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五加三,卓越醫學創新人才計劃,5+3一體化) | 2019 | 山東 | 理科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專業(五加三)(5年)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662 | 1181 |
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位于創新求索、文化薈萃、包容并蓄的黃浦腹地,紅墻映日、梧桐環繞。其前身是由圣約翰大學醫學院(1896-1952)、震旦大學醫學院(1911-1952)、同德醫學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立項。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點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進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學院成為衛生部與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個重點高校中的一員。兩校合并以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充分發揮“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體制機制優勢,遵循綜合大學的發展規律和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不斷探索實踐在綜合性大學中發展醫學院的模式。歷經百余年的春華秋實和六十九載的風雨征程,醫學院秉持“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院訓及“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學院精神,深入探索“*、世界一流、上海風格、交醫特質”的交大醫學院發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礎、強實踐、重轉化、塑規范、融國際”的交大醫學“精品化”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醫學院始終以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真知、踐醫學之神圣為己任,與時代同呼吸、與社會共命運,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壯美畫卷中留下了諸多濃墨重彩的筆觸,為社會輸送了7萬余名醫學人才。學院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享有較高國際聲譽,師資力量雄厚,優勢特色明顯,學術成績卓著,集醫、教、研以及社會服務全面發展的研究型、創新型院校,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列,在多項學科綜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國醫學院校首位。?醫學院現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對標國際一流醫學院標準,進一步夯實學�?蒲谢A、凸顯學科特色,應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的總體要求,2019年浦東校區項目正式立項。2020年11月,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盛大開工,歷經百余年的上海交大醫學院拉開了從浦西延伸到浦東,從黃浦盧灣拓展到張江科學城,從新天地融入到國際醫學園區的序幕。?醫學院堅決貫徹“人才強院”的主戰略,切實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大師云集、人才薈萃。現有教職醫務員工39575名,專任教師752名,在職高級職稱421人,博士生導師940人、碩士生導師1203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國際牙醫學院院士1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1人,美國護理學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