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美國有句諺語: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人們不能漠視數據,數據是科學的度量。
有學者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數據時代。隨著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的迅速提升,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多樣,數據的運用和創新給公民、政府、社會帶來了種種的挑戰和變革。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800字文章。
【優秀作文】
近日,由于北方地區灰霾天氣頻發,被稱為灰霾元兇的細顆粒物(PM2.5)受到空前關注。許多人都在呼吁政府盡早出臺PM2.5的評價標準。溫家寶總理最近也表示,環境監測標準將逐步與國際接軌,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對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切實感受更加接近。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數的標準,未必是感觀上的眼見為實,而可能是習慣于對科學數據的求證。在各類統計數據中,常見到表格、數據、箭頭、報表,把它們準確制成了柱狀圖、折線圖、曲線圖,于是,人們覺得生活獲得了實證性,或者說科學性。
數據讓生活變得可測量,有時候,符號化、數據化的結果,有可能偏離生活的真實。近期的例子就是PM2.5。
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與老百姓感受不符,已表現突出。在一些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多年保持90%以上高比例,優秀空氣天數也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而與數據上的大好形勢不相符的是,人們抬頭見到藍天的次數并未增多,在一些光灰城市中,甚至連 10米以外的風景也無法辨識。
很難說,數據不符合人們的感受,就是有意為之,或者是欺騙。普通人通過藍天可見度來界定空氣質量,而掌握專業知識和一系列指標、數據的人,則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來判斷空氣質量。前者是生活的直觀,后者是邏輯的結論。你說看不見藍天,他告訴你數據說空氣質量良好,甚至當你肉眼見到藍天白云,數據仍可能告訴你說還有浮塵。這就是生活與數據之間的距離。事實上,PM2.5本身就是數據之一,在它之后,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可能有更多的檢測手段與數據被發明出來。
科學技術使得生活感受得到量化,因而可以被測量。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生活的數據化也許更趨于精確,但也可能背離人們的直觀感受。
數據化的生活與感受的生活之間的距離,將會永遠存在,不可能真正一致。就環境監測標準而言,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應盡可能地接近人們對藍天白云的切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