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調查提綱
一、調查主題:關于大學生壓力的調查
二、調查對象:遼工大在校學生
三、調查方法:隨機抽樣問卷調查
四、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五、調查背景:大學生是一個社會的較高的素質群體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
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走向,他們是知識群體的一份子,對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習慣于稱作“象牙塔”的大學生活出現了危機,一場嚴重的心理疾病已侵入校園,并在必須程度上影響著在校以及畢業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許多消極的心理活動主要是由于在校大學生在應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而又無法及時解決所引起的。因此,要幫忙更多的大學生跨過這些坎,就務必弄清楚他們到底承受著那些壓力,找出這些壓力的源頭和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使他們在各種壓力面前能夠泰然自若的處理。
六、社會調查表:
關于大學生壓力的社會調查表
一、您的性別是()
A.男B。女
二、您的年級時()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三、您感覺此刻的壓力大么()
A。很大B。有點大C。不太大D。一點點
四、您覺得您的壓力主要來自那些方面()(可多選)
A。就業壓力B。情感的不順C。家庭的壓力D。學業的壓力
五、如果覺得壓力很大,您一般會采取那些方法排解壓力()
A。找好朋友B。找輔導員或心理老師C。出去玩D。其他
六、您是否有過輕生的念頭()
A。有B。沒有
七、您認為在你的生活中,壓力扮演的是什么煙的主角()
A。正面影響,會給學習帶來動力
B。沒感覺
C。較為負面影響,會影響情緒
D。完全負面影響,是我無心向學
八、您對自己專業是否滿意()
A。滿意B。不滿意
九、您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應對壓力()
A。轉移(娛樂,游戲,讀書)
B。發泄(哭,傾訴,寫信,日記)
C。壓抑(喝酒,睡覺,假裝高興)
十、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會讓你感到困惑嗎()
A。很大B。一般C。很少D。沒有
十一、您對您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擔憂嗎()
A。經常B。偶爾C。很少D。不會
十二、你對大學生由于壓力過大而導致自殺的行為怎樣看?
A能夠理解B對自己不負職責的表現C對家人不負職責D。對社會不負職責十三、請將以下幾項所帶給你的心里壓力由大至小的排序()
A經濟問題B戀愛問題C人際關系問題D家庭問題E學業問題F前途及就業
十四、當你感到有壓力時,思想無法集中,什么事也干不了,你會怎樣辦?
2
目錄
一、前言概述
二、選題背景
三、調查實施方案、計劃
四、附件
一、前言概述
(一)調研課題:鄉村教育助學金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以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蓋租鄉為例
(二)調研目的:考察助學金計劃是否可行性與可持續性,是否能支持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夠理解教育,繼續完成學業。
(三)調研對象:當地的公益組織、校園(主要以中學為主)、孩子(受資助與未受資助的)、孩子的家長、其他村民。
(四)調研資料:
1。現有助學金的發放狀況:
2。現有鄉村助學金的發展的不足與盲區;
3。助學金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
4。如何使得助學金如何避免盲區(如: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有效、透明,資助學生的考察條件是否合理適宜等)。
(五)調研方式:文獻研究法、問卷法、訪談法等社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六)調研時間:20xx年07月13日--20xx年07月25日(依實際狀況將會小幅波動)
二、選題背景
(一)問題的提出
發起本調研的團隊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筑夢彝鄉”公益團隊,現已成立近兩年時間。團隊在對四川涼山幫扶中的近兩年里積累了許多經驗,經過長期與當地公益組織、校園的溝通加深了對當地狀況的了解,擁有了對當地較為充分的了解及預調研后確定本調研題目,使得題目更具有針對性與實操性。
透過過去近兩年的暑假短期支教以及寒假兩次調研,我們團隊了解到,四川涼山彝族地區的很多學生存在小學到初中,甚至初中到高中階段輟學的現象。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資助更多集中在小學以及大學,而忽略了初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我們期望透過對當地初高中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習狀況的調研,了解這一人群的實際需要,幫忙更多的學生繼續完成學業,同時為筑夢助學金計劃的進行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分析,為日后的助學金項目實施帶給依據。
對于該地的鄉村資金資助,其現狀大致是:教育資源普遍缺乏;資金資助多是針對小學;中學的具有拔高性階段的資金資助未受重視。歸根結底,透過這樣的教育資源的資金分配方式,可利于當地孩子普遍素質提高,但也難以培養出人才,不利于當地的長久的發展。
另外,以調研地鹽源縣為例,其占地面積到達8388平方米,但縣內初中有僅8所,高中僅僅2所,能夠透過該地的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考試而脫穎而出的孩子是萬中挑一的;且在山區,還有不少本來在小學取得優異成績的有潛力學生,因為家庭貧困問題或者觀念問題,不能繼續學習,最終導致輟學,浪費了山區的人才資源。扶持好山區有潛力的學生完成學業,也是為他們改變山區未來做努力。這樣成績優異的孩子對持續性教育的需求十分強烈,且透過對其資助,我們能較好的使得捐助資金對他們產生用心的影響。教育是改變他們命運,也是改變山區命運的關鍵。因此,建立可持續的助學金機制對山區來說尤其重要。
到底鄉村農村教育資源的分配應如何滿足孩子們的教育需求?利用好已有的教育資源,使得他們在理解基礎教育后能更好地發展,透過基礎教育之外的拔高性的中學教育來提高當地的總體生活素質,不用再因資金短缺走家中長輩在鄉村中模式化生活的老路,也不用在城市中淪為“農民工”。
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將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蓋租鄉為例,從當地孩子的教育資助出發,考察筑夢助學金計劃是否可行,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有效,透明以及資助學生的考察條件是否合理適宜等,以此來逐步完善筑夢助學金計劃,使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夠理解教育,繼續完成學業。我們期望這一次的調研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當地教育狀況,滿足教育需求。
(二)研究好處及背景
1。理論好處:
我們將立足于團隊已有的調研成果、現有的相關研究的文獻及現今政策,基于當地實際狀況分析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蓋租鄉的助學金資助問題,不再單純地停留在對當地基本狀況的了解與收集,而是建立團隊助學金的可持續性的角度上,對當地的實際狀況進行充分的分析與調研,力求透過此次調研,考察筑夢助學金計劃是否可行,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有效、透明以及資助學生的考察條件是否合理適宜等,以此來逐步完善筑夢助學金計劃,解決相關的實操問題,確定未來助學金的發展及實操方向。
團隊將透過多角度分析,以助學金的整個流程為主要的思路,從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確定其可行性與發展方向。我們將從一開始發放助學金的人群的入選、不同的助學金的篩選標準、收集社會捐助資金的可能方式、善款輸送到孩子手中的方式、后期的跟蹤孩子狀況、對社會各界的反饋等進行了較為清晰的調研標準的設定。
以下將由助學金現有的幾個方面來對流程中不同的節點進行說明:
(1)受助孩子的名單:孩子基礎資料的來源、進入可能受助的孩子基本標準、受助孩子的年齡等;
(2)篩選的標準、方式等;
(3)社會捐助:每次捐助的金額:如何捐助:捐助方式等;
(4)善款輸送:方式:資金跟蹤確定等;
(5)跟蹤孩子的狀況:學期間信息對稱的方面、信息對稱等;
(6)反饋:主要是涉及到對象及方式,(重點捐助者、廣泛捐助者、社會社區公眾等)。
2。實踐好處:
本調研是基于團隊自有的具有可借鑒性的前期經驗及資料、團隊現有的公益發展方向而提出。透過前期較為廣泛的文件搜索的狀況,我們發現,就目前來說已有的調研論文來說,現有的大部分的調研僅僅停留在“世界觀”的層面,處于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階段,其多數沒有從真正的“鄉村的助學金”的“方法論”的,即是“怎樣去做”角度去對教育資助問題進行較好、較深入的,且有針對性的調研;同樣的,在多數團隊調研之后,成形的多數論文大多都僅是提出了問題,但帶給的是較為宏觀層面的解決方式,而受調研的地點的實際狀況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團隊本次將進行的調研,是建立在團隊發展的基礎之上。為了使本次調研更有借鑒與指導好處,我們更從其可行性、可持續性的角度上進行思考,能夠在整個調研的過程中圍繞“可行性”“可持續性”進行相應的地區走訪與問題設計、訪談;同時拜訪具有較豐富經驗的公益組織,共同探討助學金的項目的實操性,即“方法論”問題。必須程度上能保證在本次調研結束后,團隊能夠能在后期的調研結果攥寫、團隊未來項目發展方向中體現本次調研的實質好處。
3。背景:
目前鄉村教育資金,主要是助學金的發展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與支持,中國鄉村普遍存在的助學金資助的現狀是:為了提高學年兒童受教育率與識字率,社會要求多是強調基礎教育,總的來說,基礎教育資助資金雄厚,而相對對于人生的學業進取的重要階段的中學教育費用資助社會的關注度普遍較少;
除了整個社會的一個幫扶山區趨向推動我們選取初高中教育資金資助的同時,我們也透過原有的調研及分析當地的狀況得出中學對助學金有強烈的需求。
以本次調研地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以下將從地點的現有狀況進行相應分析:
(1)經濟條件普遍較差:
鹽源縣由于其較為發展的蘋果產業、煙草業、及旅游業,在整個涼山州的經濟發展狀況較好,但其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普遍行業以農業及高山放牧業為主),家庭難以負擔起孩子上了中學遠離家庭居住地的學雜費、住宿費、伙食費等較大開支。(初中孩子不享受免費午餐,高中不存在異物教育,學費高);
(2)學業競爭大:
本次鹽源縣的初中有8所,高中僅僅2所,而起占地面積到達8388平方米,校園數量少,難以滿足孩子的升學需求,因此導致縣內升學壓力大,能夠考上初中的學生數量有限,考上高中的更是萬中挑一。
(3)支持的家庭較少:
涼山的孩子普遍上學較晚,多數孩子小學畢業時已到達15、16歲,許多孩子為了養家
糊口而外出打工,家庭期望支持孩子繼續深造的愿望普遍不大;
(4)孩子自身讀書意愿:
在山區生活,周圍學習氣氛不濃厚,許多孩子對學業興趣較小,且競爭度大,孩子們多數難以繼續堅持讀書。
綜上所述,透過當地小升初的激烈競爭后,能夠讀上初中的孩子必須程度保證了:
(1)孩子成績較好,能在激烈的學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2)家庭支持,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送去上學;
(3)孩子讀書意愿較大,能夠有毅力,樂觀,用心讀書;
(4)能必須程度上預見孩子未來的發展,可期回報家鄉;
(5)助學金投入能望見其對孩子的用心,有效力的影響;
因此,選取對中學生進行助學金的資助,更有針對性且效用更大。
三、調查實施方案、計劃
(一)調研地的選取及說明
1。調研地選取: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蓋租鄉;
2。調研地選取的原因:
(1)當地基礎:經過一年多與當地的溝通、交流,團隊已與當地相關組織、校園及其工作人員建立了較好的聯系,現已具備初步的地區調研基礎,且該基礎在必須程度上可保證調研成員的安全;
(2)實踐中的問題:在團隊早期對當地的調研及幫扶當地的實踐中,團隊發現了該地教育資金的投入分布不均、不夠有效透明等相關問題,且這些發現的問題較大程度地影響到當地孩子的發展之路;
(3)思想:鹽源縣作為涼山州的大縣之一,該地的居民思想相對開放,較能理解外來人員進入地區。且在“中國夢”的號召及“城鎮化”的推進下,該縣正處于山區農村與“城鎮化”之間,發展具有典型性;
(4)交通:該地靠近四川省瀘沽湖旅游區,交通相對較發達,具有必須的運輸基礎,能夠保證調研成員在調研地之間往來;
(5)地區典型性:該地地處川滇交界處,山地為主,其地勢特殊性對于整個涼山地區具有普遍好處,鄉村教育、居住地人們思想相對具有典型性;
(6)民族多樣性:該地聚集了漢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民族種類多樣,多民族文化交融,文化多樣,較能涵蓋西南地區(云貴川等地)多數的民族類型與發展中的教育資金受助問題。
(二)調查研究方法及說明
1。調查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問卷法、訪談法等社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2。調研研究方法說明:
(1)調研時間段:
本研究初期將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透過電話訪問、過去經驗總結等方法去進行前期的定性分析,再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從整個助學金的流程,助學金的人群的入選、不同的助學金的篩選標準、收集社會捐助資金的方式、善款輸送到孩子手中的方式、后期的跟蹤孩子狀況、對社會各界的反饋等方面張開,與當地已有聯系的公益組織與校園確定該方向的可行性,對當地的助學金可行性及可持續性進行調查。
在整個調研的主要時間段(即在所在調研地的時間段)主要用到實地考察、人物探訪,同時兼顧問卷法等方法。我們將用這些方法從助學金的流程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較為細致的調研。
在早期,將拜訪有必須的助學金派發經驗的公益組織,了解其主要的助學金的派發資料,相應的標準,在原有網絡信息(包括二手文獻、信息的了解)的狀況下,對其進行訪談與問卷等方法,進一步了解其相應信息;
第二,在去到早有聯系的當地的中學之后,與校方進行溝通,主要是透過實地考察與訪談方式了解現有社會的資助獎學金的方式、受助者的篩選標準、利用的有效性、資金透明度等問題進行了解,并收集其意見與推薦;
最后,對當地的受資助的孩子、與中學生進行了解,主要是透過對其問卷調查、問題訪談,從孩子自身、家長的態度、村中的其他村民(如鄰居等)各種不同的人群了解,將會涉及到期基本現狀與相關人員的態度。
在這持續時間長的調研究中,團隊將針對鄉村孩子的教育資金需求,主要進行是實地考察法、人物探訪與訪談法等。本研究不僅僅將有詳細深入的數據調查和分析,更會由具有實操經驗的大學生公益組織的角度介入,務求更全面更深入探究此問題。
(2)擬解決問題的程序圖如下圖:
本次研究將綜合采用定性與定量的方法相結合。思考到山區特殊的溝通條件與受訪者的普遍理解潛力,主要是采用定性為主,輔以定量方式(調研問卷)。
文獻分析、研究、歸納整理、總結→確定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包括校園篩選、當地溝通的公益組織篩選、山區背景調查、訪談設計)→抽取小樣本進行研究前測(匯總訪談的答案并訪談問題調整、計算問卷的有效度及信度)→修改研究(包括問卷及訪談資料)→實地考察與調研(包括相關校方各種數據收集)、公益組織及校園采訪(了解他們眼中當地學生的教育資金需求的不足與挖掘可借鑒之處)、人物(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相關問題收集與整理、家長的期盼、其他村民的看法等)→調研數據匯總及分析(SPSS統計分析法)→于當地再次進行求證已歸納出具有助學金可行性的、可持續性推薦→報告撰寫。
(三)研究優勢及說明
1。團隊優勢及大本營優勢:
調研方向主要是由已有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公益團隊“筑夢彝鄉”經過實踐及相應實踐經驗與前期預調研得出。“筑夢彝鄉”公益團隊成立于20xx年10月份,團隊已成立進兩年,在這段時間里,團隊在對四川涼山的幫扶中積累了許多經驗,管理模式逐漸成熟,經過長期與當地公益組織、校園的溝通加深了對當地狀況的了解,擁有了對當地較為充分的了解后進而確定本調研題目,使得題目更具有針對性與實操性;同時,在近兩年的發展中,團隊不僅僅獲得了所在高校的校方支持,同時與當地的公益組織、校園的負責人及其老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四川涼山當地作為團隊的項目執行地,定立調研題目具有大本營優勢。另外,我們的團隊規模較小,信息方便交換,更便于管理和高效工作。
2。成員優勢:
本次調研隊伍成員主要來自原有“筑夢彝鄉”公益團隊,大多數成員具有公益實踐及調研經驗,在調研中對公益及課題更有思辨性與指向性;團隊成員中有四川人,能夠講流利的當地語言,熟悉當地的文化熟悉,更有利于調研時的溝通。且團隊成員不僅僅僅有行政管理、法學等相關調研學科專業,同時也有其他專業成員,在調研的過程中具有多學科的專業優勢,能更好的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思考問題;團隊顧問作為校內的志愿行動指導中心的指導老師,具有較為豐富的學科基礎與志愿工作的實操與管理經驗。
3。調研課題針對性強:
調研課題主要是針對鄉村孩子的助學金發放問題,從多個角度入手調研。經過資料查閱及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還不夠深入或是全面,且可行性較低;本課題針對性較強,調研范圍小,地點明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蓋租鄉,本次調研更傾向于把目光放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結合當地實際狀況進行可行性與可持續性調研,而不是脫離實際侃侃而談。
4。對調研地具有必須了解:
團隊已進行過對涼山當地初步調研與支教實踐,對調研地已有必須了解,同時在長期的
幫扶過程中,更了解當地人(包括其少數民族)的溝通、行為模式與相關的文化,對調研題目的相關人員有必須的了解;同時,與當地孩子(以小學、初中為主)也建立較為深厚的感情,因此對問題的了解也比較深入,更有利于高效提出與解決問題。
5。關注文化的影響,課題更具有人文色彩:
在本次調研中,團隊不僅僅僅關注課題進度,同時也關心關愛當地的孩子,且不同于其他鄉村調研團隊,我們更加立足于孩子的長期發展中教育資金的需要,不僅僅僅助學金本身的發放的流程性之上;同時我們也注意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特殊的漢族文化相結合,關注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孩子的特殊的教育助學金需求。
6。課題價值高,成果可借鑒、實施可能性高、作用大:
本團隊現已與相關的組織企業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系,可利用資源較為廣泛。經過本次調研,團隊所獲得的成果可帶給給其他相關組織進行借鑒,如:與廣東地區的經費贊助人、涼山當地公益組織,透過推動兩地資源的聯結,從而更有利的推動涼山孩子的潛力發展,更好推動問題的解決。
7。團隊具有必須的財務實操基礎:
經過對涼山當地的3次實地調研,已有必須的財務實操基礎與資金花費方向,對經費控制潛力較高,且財務較為公開透明,已有了較好的對內總結、外反饋機制,以上經驗能較合理分配本次調研經費的支出比重。
四、附件
主要展現與調研相關的附件。以下是隨文發送的4份附件。
(一)調研實踐時間安排
由于附件信息較為具體,實際時間推進信息請關注參賽回復的郵件。
(二)針對老師的調研訪談問題
由于附件信息較為具體,實際訪談信息請關注參賽回復的郵件。
(三)針對家長的調研訪談問題
由于附件信息較為具體,實際訪談信息請關注參賽回復的郵件。
(四)針對學生的調研問題問卷
由于附件信息較為具體,實際問卷信息請關注參賽回復的郵件。
關于提交參賽文件的提醒:
以上是筑夢彝鄉團隊的調研提綱,另一份暑假助學金項目團隊策劃將在另一條長微博發布,請注意區別。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筑夢彝鄉公益團隊
20xx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