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英雄事跡簡短篇1
1935年9月,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畢業后的實習期間,錢學森充分地感覺到作為弱國國民的辛酸。當時的中 國,在歷經了百余年的貧弱之后,中國人在國外留學,被歐美列強國家的人 極端的輕蔑,中國人飽受美國人的歧視。
1936年10月,錢學森進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成為美國籍匈牙利人科學家馮·卡門的得意弟子。師生二人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的馮?卡門先生是剛剛興起的航空科學 中的頂尖科學家,是動力學上的教授。初次和錢學森見面的馮卡門對這位儀表莊重的年輕人倍加贊許。他提出了很多問題,不過都被才思敏捷的錢學 森回答出來。之后的幾年中,錢學森先后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航空工程碩 士學位、航空博士等學位,并成為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主要 成員之一。
40年代初,錢學森和另一個航空科學家馬林納合力發表了重要的研究 報告《遠程火箭評論與初步分析》,這一論文成為美國研制對地導彈和探空 火箭的理論基礎。此外,錢學森還參加了美國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
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停息后,國內解放戰爭也在節 節勝利,錢學森先生意識到民族解放、復興在即,他決定要回國投身到祖國 的建設中,但是歸國路途確實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艱難。
1950年,因為懷疑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員,美國取消了他參加機密研 究機構的資格。錢學森以此為契機,用回國探親這個理由準備回到闊別許久 的祖國。正當他要動身的時候,卻被美國移民當局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一萬五千元美金保釋出來。但此后,美國屢次阻擾他回國,錢學森遭到了美國長達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據錢學森晚年時候的講述,在美國羈絆的五年中,他時刻不忘回國,每 一天都在準備著行李。由于美國政府的刻意壓制,家中的生活條件很差,還 要經常搬家。好在妻子蔣英賢良淑德,撫慰了他那寂寥無助的心。妻子蔣英 毅然辭退家中所有的女傭,一個人包攬了家中所有的家務活。
在這五年當中,錢學森先生并沒有放棄回國的打算,他在美國加州學院 任副教授,在教書之余,不忘繼續研究自己的學術,并在1953年發表了《從 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論》更是引起了行業 領域的轟動。
錢學森的英雄事跡簡短篇2
當我們學習完《錢學森》這一課,你們一定對他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吧,那如果你想了解呢,就快來讀一讀我寫的,一定會讓你對錢學森刮目相看的!
先讓我介紹一下他吧。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學森的回國路那是十分砍坷,他知道祖國遇難后,準備回中國,而這個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他們認為:錢學森的專業技術如果帶回去,中國的科學技術將高速度前進。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美國官方“文件”通知他,不準他離開美國。本來,他的行李已經裝上了駁船,準備由水路運回祖國。可美國海關硬說他準備帶回國的書籍和筆記本中藏有重要機密,誣蔑錢學森是“間諜”。其實,這些書籍和筆記本,一部分是公開的教科書,其余都是錢學森自己的學術研究記錄。看到這里我不由得為錢學森感到不公平,但噩夢并沒有結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天之后,錢學森突然被逮捕,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里,受到無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員每天晚上隔10分鐘進室內開一次電燈,使他根本無法入睡。后來還好有周恩來總理,錢學森才回到了祖國 。
后來錢學森潛心研究導彈技術,終于使中國的導彈技術直線升高。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對錢學森的了解是不是多一些了呢,如果還想在了解不妨上網看一看哦!
錢學森的英雄事跡簡短篇3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兩彈一星,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
他在出國以前讀過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然后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最后考取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學生。
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成為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47年,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當新中國誕生以后,錢學森便和妻子商量提前回國,他們準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將其扣留,當時的美國官員次長丹尼.金布尓稱道: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頂的上五個師的兵力。他不僅受到了美國政府的迫害,還失去了寶貴的自由。
當中國知道了錢學森被美國政府迫害,*對錢學森在美國的這種處境十分關心,周總理對此事則更加著急。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錢學森在報紙上看到了父親的好友陳叔通,陳叔通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決定給陳叔通寫信求救。陳叔通收到信后,就以這封信作為證據,證明錢學森想回國。
中國代表秘書王炳南于1954年6月5日與美國代表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談判。美國向中方提供了一份被中國拘留一些美方軍事人員名單,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中方也釋放了美國4名飛行員,但美國還是無理拒絕,因為中方并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在1955年的時候,經過周恩來與美國談判的不懈努力后,錢學森終于收到了美國允許回國的通知,他回國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帶著自己的妻子蔣英和一兒一女,登上了“克里夫總統號”輪船,離開了美國,踏上了回國的路。
錢學森的英雄事跡簡短篇4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征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并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后,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英雄事跡簡短篇5
“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這是感動中國欄目的頒獎詞,說的正是錢偉長先生。
錢偉長的事跡
1、科學救國的滿腔熱情
1931年夏天,19歲的錢偉長來到上海參加高考。那時候,升學考試是各個大學自己出題進行的。錢偉長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接連參加了清華、交通、中央、武漢和浙江五所大學的招生考試,結果同時收到了這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錢偉長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終生教書;他的父親和四叔也都以教書為生。錢偉長從小耳濡目染,從小學到中學,他的文科成績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別是數學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選擇了清華大學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錢偉長他們剛剛入學的時候,"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間占領了我國東北遼闊的土地,鐵蹄踐踏著我國的國土,人民在硝煙與血淚中掙扎。錢偉長和大多數青年一樣,激發了"科學救國"的熱情。在清華大學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進物理系的竟有21人。盡管錢偉長數理化三科的成績總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學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還是決定轉到物理系。
錢偉長向理學院院長葉企孫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吳有訓教授提出了改學物理的請求。吳教授說:"我查過你的試卷,你的文學和歷史考得很好。特別是歷史卷中的那道關于二十四史的題,我聽說只有你一人得了滿分;而你的英語和數理化的成績卻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對你來說,學中文更合適,為什么一定要改學物理呢?"錢偉長激動地說:"對,我原來是喜歡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試期間,我看到外國人在上海灘橫行霸道,無非就是靠著他們的槍炮比我們好,我覺得文學救不了現在的中國,現在國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學技術,是飛機大炮!我的數理化成績雖然不好,但我有決心趕上去!"錢偉長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了兩位教授。吳有訓教授答應了他的請求,不過有個條件:一年后數理化成績必須在70分以上,否則仍然回中 文系。同時吳教授還要求他加強體育鍛煉,因為物理系功課負擔很重,沒有強壯的身體,難以應付。錢偉長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
2、成績出眾的求學生涯
那時候,清華大學理科的許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師們講課也用英語。第一學期對錢偉長來說是非常艱苦的,除學習正課和做實驗外,還要自己補習英語和中學的一些理科知識。他夜以繼日地苦讀,首先攻下了英語這一關,同時理科成績也逐步提高,憑著刻苦的精神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年終考試,錢偉長的各科成績都達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歲的錢偉長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接著又考取了清華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從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會招考第七屆公費留學生,錢偉長從3000多考生中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滿懷雄心壯志,告別了家鄉親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學。
錢偉長進了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跟隨系主任、著名的應用數學家辛格教授從事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的學習、研究。僅僅過了50天的時間,錢偉長就與導師合作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紀念馮·卡門教授60壽辰的紀念論文集上發表了。論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和權威教授,如愛因斯坦、鐵木申柯等,錢偉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青年竟躋身于國際科學大師之列,引起了馮·卡門教授的注意。
1942年,錢偉長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上的一組方程式被國際科學界稱之為"錢偉長方程"。辛格教授將自己的得意門生推薦給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系主任馮·卡門教授。這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對曾在自己祝壽文集上發表過論文的錢偉長表示熱烈歡迎。錢偉長跟隨馮·卡門教授作博士后,回來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師,從事火箭、導彈的設計研究工作。錢偉長主要從事彈道計算和各種導彈的空氣動力設計。他在初期的人造衛星軌道計算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倫敦遭到德國火箭的威脅,英國首相邱吉爾向美國求助,這件事交到了馮·卡門教授的研究所。錢偉長等人議論,德國火箭是從歐洲西海岸向倫敦發射的,多數火箭落在了倫敦東區,這證明德國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據他們的研究理論,錢偉長指出,只要在倫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擊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國,讓他們的導彈仍按原定射程攻擊,倫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實質性破壞。英國按這個建議去做,果然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及此事時,不勝感激地稱贊:"美國青年真厲害!"可他沒有想到,當年使倫敦減輕災難的是中國青年。
3、精誠報國的拳拳之心
盡管美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但錢偉長的心中始終燃燒著為自己的祖國做貢獻的強烈愿望。當獲悉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后,錢偉長立即向馮·卡門教授提出了回國請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這位精明強干的學生走。最后,錢偉長提出要回國探望闊別6年的妻子和還未見過面的6歲的孩子。馮·卡門教授無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囑錢偉長:"早點回來!"1946年5月6日,錢偉長踏上了歸國的航程。為了不引人注意,錢偉長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和一些書籍。
錢偉長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清華園,立即投入了艱苦緊張的復校工作。開學了,工作繁忙,教學任務很重,生活卻非常艱苦,他不得不在好幾所大學兼課。這時,美國的研究所托人來邀請錢偉長回去工作,可以全家遷去定居,但要在一個表格上簽字,表明一旦中美發生戰爭,絕對忠于美國。錢偉長說,當初從美國出來,就沒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猶豫地在那張表格上寫下了"NO"。
4、功勛卓著的科教成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錢偉長教授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同時并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錢偉長在談及高校教學改革時說,教師把學生教"懂了"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教學生思考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種教"不懂"才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
錢偉長教授在科研中也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發表了大量的論著。他擅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等。現已出版有《圓薄板大擾度問題》、《彈性力學》、《變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學》、《廣義變分原理》、《應用數學》等學術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發表的學術論文200余篇。他在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上都有許多開創性的成就。主要學術貢獻是板殼非線性內稟統一理論,板殼大擾度問題的攝動解和奇異攝動解,廣義變分原理,環殼解析解和漢字宏觀字形編碼(錢碼)等。他早期提出的"淺殼大擾度方程"被國際學術界譽為"錢偉長方程";在圓薄板大擾度問題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擾度為小參數的攝動法,在國際上稱"錢偉長法"。有關圓薄板大擾度問題的工作,在1955年獲中國科學院頒發的國家科學獎二等獎,廣義變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此外還有多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北京市、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最近,錢偉長教授關于非克希霍夫-拉夫假設板殼理論的工作,是對固體力學基礎理論的新貢獻。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錢偉長長期從事高等教育領導工作,為培養我國科學技術人員作出重要貢獻。自1946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副校長。1954年起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后改為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的創始人。1956年起被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1983年起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大學校長。1984年創建了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任所長。1985-199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8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積極推動了祖國的統一大業。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和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
為了表彰錢偉長教授的杰出貢獻,日前,由雕塑家、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教授創作的錢偉長塑像贈送儀式在南京大學舉行。塑像高0。5米,為青銅所鑄,盡顯錢先生從容豁達、睿智的長者風范。
錢偉長教授雖已88歲高齡,仍戰斗在繁重的教科研和領導崗位上,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錢偉長和錢學森
錢學森與錢偉長都是中國的大力學家,年紀也差不多,都享高壽,去世的時間也很接近,但他們的命運不甚相同。錢學森一直很紅,錢偉長卻沉默了20多年,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重新出來,最后選擇了在上海大學當校長。命運的不同與性格有關,錢偉長性格率直,鋒芒畢露,有什么就說什么,在1957年當了右派。學生白天在大會上批判他,晚上跑到他家里向他請教學問。有一個人在批判錢偉長的時候拿錢偉長和錢學森進行比較,說錢學森和錢偉長在道德上進行比較,是10:1,但我們并不知道道德是怎樣進行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