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峰村基本情況
繁峙縣繁城鎮筆峰村地處繁峙縣城西部約兩公里處,南瀕滹沱河,北依108國道。全村地勢平坦,極具城郊型特色。全村共有中共黨員35人,共4個村民小組,現有452戶、1659人,3360畝耕地。自改革開放以后,筆峰村黨支部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依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充分發揮縣城近郊的區位優勢,率先沖破單一的農業經濟模式,借著新農村建設的強勢春風,積極發展多元產業,加強基礎建設,走出一條“農、工、商并舉,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成為繁城鎮乃至整個繁峙縣經濟較為發達的典型村。20--年全村工農業產值達18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500元。
二、創建工作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抓手,以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為目標;根據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環境資源的有序開發和持續利用原則,緊緊圍繞重點生態環境問題,根據統一規劃原則,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方針,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本村實際,推進全村農業向無公害、綠色食品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建設生態農業,開展農業無污染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建成一個“藍天、碧水、綠地的優美環境,產業結構合理、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富裕安康、社會全面進步”的*新農村。
三、規劃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的協調統一才能滿足人類的要求。
(二)整體優化原則
生態村建設規劃將全村作為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進行規劃,使規劃內容落實到全村的各個領域和行業,協調人的需求與生態完整性之間的矛盾,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發展中追求生態平衡。
(三)與村經濟和生活發展計劃相互協調原則
態村建設規劃是在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上,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內容,也是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對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完善和補充,從而通過改善政府宏觀調控,促進社會共同參與,建立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投資機制,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四)因地制宜原則
從全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經濟發展與生態村建設相結合的模式,循序漸進,向規模化、規范化、科技化和商品化的目標前進。
四、建設標準
(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工程
以農業持續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為目標,以山、水、田、林、路及人居環境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解決農村化肥、農藥、農膜、畜禽養殖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推動生態村的建設。
1、農戶飲水
村內新修水塔一座,全面更換了新膠管,并完善了全村的管路配套工程,完成全村的安全飲水工程3000多米。徹底解決了全村的安全飲水問題。
2、畜禽糞便處理、桔桿綜合利用
①要求農戶實行圈養家禽,其糞便通過無動力厭氧處理后作為有機肥深埋使用。規模養殖戶畜禽糞便通過建造沼氣池進行無害化處理。②積極開展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的工作,采用過腹還田、填棚作有機肥等形式提高秸稈的利用率。
3、農藥、化肥使用
強化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管理,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在積極推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同時,大力推廣有機肥的施用,積極推廣平衡施肥、合理用藥,既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又控制了化肥、農藥的流失。
4、生活垃圾
村委會新配置封閉式垃圾桶30個,做到所有街道路旁,無糞土亂堆、無垃圾亂倒、無臟水亂潑、無柴草亂堆、無侵街占道、無污染源。
(二)實施生態綠化工程
以提高我村綠化覆蓋率、綠化水平和荒山、沙化土地、河道的綜合整治為重點,通過合理規劃、統一布局,達到綠化、美化、改善環境發展經濟的目的,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機構,加強領導
為加大生態村建設的力度,確保此項工作順利開展,我村成立生態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對其進行分工:
組長:趙紅如
副組長:楊二畢
1、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方案優秀范文推薦
2、社區文明創建活動方案怎么策劃
3、最新的公司年會抽獎活動方案
4、微信小程序抽獎活動方案怎么寫
5、商場大轉盤經典抽獎活動方案
6、校園光棍節活動策劃方案具體怎么實施
7、影城光棍節活動營銷策劃方案模板參考
8、幼兒園防拐騙演練活動方案及總結怎么寫
9、幼兒園防拐騙演練具體的活動方案
10、幼兒園防拐騙主題的演練活動方案
成員:趙正平、楊二祥、趙建國、楊二達、邢尚根、楊有錄、楊英河
(二)充分調動群眾積極地參與創建工作,實行動態管理,隨時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進度。
(三)創建資金的使用及管理,按施工進度分期核報并做到賬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四)創建工作堅持整體推進的原則。
(五)發揚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使農戶參與率達100%。
(六)創建工作始終堅持高標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思想。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建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