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梧州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梧州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梧州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梧州有許多傳統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劇和舞。梧州的鄉土文化由東詩(蒼梧)、西球(藤縣)、南戲(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區的粵劇(梧州)五大版塊構成。岑溪的牛娘劇,古樸歡快、風趣幽默,是中國劇種中的珍品;梧州市郊的鹿兒舞,純真樸實、土而不俗,表達了人們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火碗舞,揉雜技與舞蹈于一體,象征著光明興旺;麒麟白馬舞,動作多變、氣氛熱烈,是農村中恭賀新禧常見形式。蒼梧石橋鎮的鯉魚舞,歡快喜慶、憑添活力,表現了鯉魚躍龍門的上進精神;沙頭鎮的木樨舞,人獸激斗、孔武有力,顯示了人類的強大力量。
古代的民間舞,從其特點來看,主要是古代人們以模仿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其內涵與中國各地的傳統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固定的時間,將這些反映西江人民勞動、生活、愛情、歷史的劇、舞展現給觀眾,既能讓人民大眾參與,又能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梧州市的旅游地位,對吸引知識型旅游者起著較大作用。
麒麟舞
450多年前,麒麟藝術隨著客家先民們的腳步,從中原大地輾轉扎根于梧州市郊,幾百年來,成為獨具風格和魅力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麒麟,是客家文化的圖騰,也是傳說中的神獸,它生性活潑、聰慧、祥和。他與龍、鳳、龜并稱為"四靈",而麒麟居于"四靈"之首。傳統的麒麟舞分為頭套和尾套,統稱麒麟套。舞麒麟與舞龍舞獅相比,步法更剛猛,體現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
鯉魚舞
鯉魚舞流傳在蒼梧石橋鎮一帶。每逢喜慶節日,各鄉村、城鎮常常可以見到。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由鯉魚帶領才尋到水源的。人們為了不忘鯉魚的功勞,每逢農歷正月初四祭神時,就舞起鯉魚,以示紀念。以后又逐步衍變為每逢喜慶節日,都舞鯉魚慶祝豐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鯉魚的魚頭、魚身、魚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鐵絲扎成的,然后用鐵絲連接起來,再將圓竹棒的一頭插入魚腹至魚背頂端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縫各部位,繪上圖案和色彩。握棒,靠魚的一端為棒頭,另一端棒尾。鯉魚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動作大部分是模擬鯉魚燈在藝人們的手中栩栩如生,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時而在水面悠然游動,時而潛下水底尋找食物,時而相互嬉戲。高潮時鯉魚急速翻騰,全力拼搏,最后高躍龍門。此時觀者情緒激昂,全場歡呼喝彩,氣氛熱烈。 龍巖“三月三”炮節
蒼梧縣石橋鎮每三年舉行一次龍巖“三月三”炮節。所以歌圩活動成為鄉民們翹首以盼的重大節慶。
早上10時許,由“帶路人”、“儀仗隊”、“演出隊”等1000多人組成的巡游隊伍長達幾百米,浩浩蕩蕩地往“龍巖洞”進發。將近1個小時的巡游中,鞭炮聲此起彼伏,滿地鮮紅的鞭炮屑恍如給鎮上穿上一件吉祥的衣裳。走在隊伍最前面、挑著兩個火盤的跛腳老漢走起路來一瘸一瘸的,這是有奧秘的。原來跛腳在當地被稱為“億”,“一瘸一瘸”則被稱為“一億一億”,每走一步就代表得到“一億喜慶,一億吉祥”,計算起來,這500多米的路程全村人就能得到上千百個“億”。
大型“民俗風采”文體節目12時在龍巖坪開始,造型別致的“鯉魚舞”、“麒麟舞”把觀眾帶進了石橋鎮古老的歷史中;而“山路十八彎”、“又唱瀏陽河”、“三姐傳情”等陣陣山歌則勾起了聽者無盡的遐想;對歌、拋繡球環節更是引來了在場觀眾的和應。1點25分,激動人心的搶花炮活動正式開始,“轟”的一聲四枚寓意著“丁、財、貴、壽”的花炮騰空而起,60多名隊員紛紛躍起爭搶花炮。各組隊伍齊心協辦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領,把搶到的花炮送到花炮臺。把本次活動籌委會的顧問李先生介紹,這次“三月三”炮節活動吸引了包括梧州、賀州、沙頭、六堡等縣市的2萬多名群眾前來參與。自從1988年石橋鎮舉辦民俗風情文體活動以來,就引起了周邊市民的密切關注,雖然每三年才舉行一次,但目前已經形成了盛大的民間團體活動。
石橋鎮以“東詩”著稱。逢年過節,民間成立的農民詩社和東安詩社組織農民詩歌吟唱、贊頌新生活的美好,妙趣盎然。
牛娘戲
“牛娘戲”亦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解放以后定名為牛娘戲,是岑溪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牛娘戲中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收當地農民喜愛。
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色”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后,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舞春牛”是活動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著一個披上畫有圖案的彩布裝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戶拜賀新春,邊舞邊唱。最初只唱些禱祝之詞,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幫腔伴舞,有時有些即興的表演。后來,漸次向娛樂方向發展,演唱內容不僅限于祈神祝愿,還編演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斷,一般是表現農事勞動過程,如耕田、播種、插田等,稱為“插戲”,開始由歌舞向戲劇形態發展,但“舞春牛”或“插戲”的演出,都離不開牛公、牛婆兩個角色,后來“插戲”成分不斷擴大,終至脫離“舞春色”而獨立進行。據口碑資料:清乾嘉年間藝人梁麗堂、李世釗等把一些佛經故事和廣東傳入的木魚、南音唱本改編演出,并建立了梁麗堂班。這是最早的牛娘戲班。以后又逐漸有過不少班社。光緒末年(1908年),由莫華釗組建的集慶堂班,是最有影響的戲班,該戲班的著名藝人莫玉芳(人稱“玉姐”)在演出時吸收了民歌小調,豐富了牛娘戲的音樂。20年代以后,有廣東粵班演員來到岑溪,加入了集慶堂班,便將廣戲的演藝傳授給牛娘戲演員,牛娘戲吸收了廣戲的表演程式及服飾裝扮,向更成熟階段發展。至40年代,因當局禁賭,戲班演出受到很大影響。解放以后,牛娘戲得到恢復和發展,60年代以后建立了專業性劇團,并創編了一些現代題材的新劇目,其演出影響日漸擴大。
牛娘戲唱腔為聯曲體制,有[采茶調]、 [春牛調]、[賀年調]等少數幾個唱腔和簡單的鑼鼓過門。從70年代始,岑溪縣文藝隊在創作演出新劇目的同時,對其音樂不斷改進和創新,將原來民歌體單句式的唱腔改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調],句式多為七字句,少量的為五字、十字或長短句結構,常用的“羅”、“呀”、“你”、“個”、“都”、“道”、“又”等襯詞,并無明確含義,只是演員的演唱習慣,但顯得較為口語化。70年代經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羅”字外,其它襯詞全部取消。原來只用鑼鼓伴奏以掌握節奏,烘托氣氛。后來借鑒粵劇增加了大笛、橫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及手風琴等。樂隊也從3人變為大樂隊伴奏。
藤縣獅隊
藤縣塘步鎮?P洲村農民獅隊組建于1997年,原來只是農閑時節、喜慶歡樂時大伙湊在一塊,在村里和鄰近鄉鎮樂上一把,不料幾年下來這支獅隊已經舞向全國。他們獨創的側空翻下樁、鋼絲前滾翻、飛樁2.8米等高難度動作,堪稱全國一絕,先后多次在廣西和全國的舞獅比賽中獲得殊榮。2002年?P洲獅隊被列為國家A級獅隊,甚至還有墨西哥的朋友慕名前來拜師學藝。?P洲村農民獅隊2004年開始走出國門,出征“2004馬來西亞美里國際獅王爭霸賽”。?P洲是潯江上的一個美麗的內陸生態島,島上瓜果四季飄香、民風純樸。 蒙山歌節
蒙山縣每年農歷八月初四日舉辦“盤王節”,這也是夏宜瑤族人民的歌圩。八月十六日為“修路節”,是長坪瑤族人民的歌圩。每逢歌圩佳節,瑤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裝艷服,趕赴歌圩,唱歌、跳舞。男女青年利用對歌形式,互相傾吐愛情,問答姓名,唱到情投意合時,互相贈送信物定親。同時,還用歌曲歌唱美好的新生活。夏宜瑤族鄉是梧州最大的少數民族鄉,瑤族人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每逢“盤王節”,夏宜周邊村寨的瑤族同胞便云集在夏宜街“鬧歌圩”。把美好的新生活、愛情、幸福、情感寓于歌聲之中。節日往往要持續兩三日,約有萬人聚會,熱鬧非常。
梧州粵劇
光緒年間,粵劇傳入梧州。其時,廣東粵劇紅船班經常來梧州演出。隨后又溯江而上向南寧、百色和柳州等地傳播,成為廣西擁有眾多觀眾的一大劇種。辛亥革命前夕,由革命人士組成的廣東志士班,掀起粵劇改良運動,在梧州演出《火燒大沙頭》、《戒洋煙》、《賊仔升官》、《虐婢報》等暴露舊禮教、舊風陋習和社會黑
二、梧州簡單概述
梧州是廣西下轄地級市。是古蒼梧郡、古廣信縣所在地,是粵語的發源地之一,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有“綠城水都” “百年商埠”“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之美稱。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梧州位于東經110°18′~111°40′,北緯22°37′~24°18′之間,地處“三圈一帶”(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珠江—西江經濟帶)交匯節點。
梧州位于廣西東部,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是廣西東大門,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十二個省中最靠近粵港澳的城市,東鄰封開縣、郁南縣,東南與羅定接壤,南接容縣,西連平南縣,北通昭平縣、荔浦縣,東北與賀州接壤,西北與金秀縣毗鄰。轄三縣一市和三個城區,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