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記錄表單1
學科 | 年級 |
| 教材版本 | 課題 | ||||
觀察視角 | 一、教什么 | 觀察者:
| ||||||
觀察視點 | 觀察記錄 | |||||||
1.教學目標:是否明確而恰當? | ||||||||
2.核心知識:教師是如何呈現給不同學生的? | ||||||||
3.內在聯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識橫向或縱向聯系,與生活聯系? | ||||||||
4.學科特點:是否體現了學科特點與本質? | ||||||||
5.詳略得當: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講或不講、易混的細講并辨析? | ||||||||
6.教學資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內外教學資源? | ||||||||
7.學法指導:是否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 | ||||||||
補充視點: | ||||||||
教學改進建議: | ||||||||
課堂觀察記錄表單
2
學科 |
| 年級 |
| 教材版本 |
| 課題 |
| |
觀察視角 | 二、怎么教 | 觀察者:
| ||||||
觀察視點 | 觀察記錄 | |||||||
1.先學后教:能否通過預學,暴露學習中的問題? | ||||||||
2.以學定教:能否針對學生的問題有效教學? | ||||||||
3.課堂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次數,無效提問的次數? | ||||||||
4.示范操作:教師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為? | ||||||||
5.變式訓練:能否分層設計變式訓練題? | ||||||||
6.當堂檢測:能否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回授? | ||||||||
7.平衡教學:能否將探究式教學與有意義接受式教學相結合? | ||||||||
補充視點: | ||||||||
教學改進建議: | ||||||||
課堂觀察記錄表單
3
學科 |
| 年級 |
| 教材版本 | 課題 |
| ||
觀察視角 | 三、怎么學 | 觀察者: | ||||||
觀察視點 | 觀察記錄 | |||||||
1.指導預習:是否布置學生預習和思考練習,從中發現學生的問題? | ||||||||
2.學思結合:是否引導學生思考教學內容,并主動發現、提出問題? | ||||||||
3.合作學習:形式、次數,是否有效組織、匯報交流、點撥指導? | ||||||||
4.聆聽心聲:教師能否細心聆聽學生不同意見,然后靈活積極地回應? | ||||||||
5.情境導入:是否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 ||||||||
6.活動作業:學生活動、作業時間、內容、效果,活動的交流與指導 | ||||||||
7.學法指導:學生用工具、記筆記、抓要領、做小結、做對比等情況 | ||||||||
補充視點: | 無 | |||||||
教學改進建議: | 無 | |||||||
課堂觀察記錄表單4
學科 | 年級 |
| 教材版本 | 課題 | ||||
觀察視角 | 四、學得如何 | 觀察者: | ||||||
觀察視點 | 觀察記錄 | |||||||
1.目標達成:通過當堂檢測檢查預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 ||||||||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學生是否各有所得? | ||||||||
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滿足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 ||||||||
4.時間空間:是否給學生創設必要的時空,進行獨立思考與實踐? | ||||||||
5.問題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 | ||||||||
6.作業完成:老師分層布置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程度。 | ||||||||
7.相異思維:學生對同一問題有無獨特的思考和創見 | ||||||||
補充視點: | ||||||||
教學改進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