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能手余俊新
余俊新,家住冷水溝村興堂組,家中三口人,夫婦兩人和外出學習的兒子。2015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他的家住在冷水溝深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但是他排除各種艱難,努力學習養豬技術,在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爭取了"脫貧貸"及村級互助資金共計五萬五千元,從而為他的養豬產業提供了經濟基礎。他還在江口鎮畜牧獸醫站的獸醫的幫助指導下,學到了配豬飼料的技術,還掌握了為豬防蟲防病的技術。從而使自己的養豬能夠更加得心應手,使自己的養豬產業發展的更好。而且他還自創用當地野豬和關中黑豬雜交配種,從而改良了豬的品質,使自己養出的豬肉質非常好,在當地小有名氣,時常有客商提前預定,上門收購,讓自己的豬不愁銷路。
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豬名氣會越來越大,養豬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效益也會越來越好。
養蜂能手謝讓新
謝讓新,家住冷水溝村興堂組,家中五口人,他和兒子兒媳一起照顧患病多年的老伴兒,并還要撫養年幼的小孫子。2015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謝讓新以前發展過養雞產業,但沒有掌握科學的養殖技術,導致了效益比較低,勉強保住了養雞成本,卻并沒有賺到多少錢。他們家住冷水溝深處,雖然有多處不便,但是謝讓新卻發現冷水溝深處的蜜源比其他地方都要廣,從而放棄養雞果斷選擇養蜂,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爭取到了"脫貧貸"和村級互助資金共計五萬五千元,從而為他的養蜂產業提供了起步資金,他在多次參加了村委會組織的新式中蜂養殖技術培訓之后,購買蜂種和蜂桶,用學到的技術,精心管理,逐步將自己的養蜂規模擴大到75余箱,產蜜累計達到800余斤,并且他家產的蜜質量非常好。他還在生活起居上,精心照顧患有腦萎縮的老伴兒,使她也可以正常的生活,從而使自己的家庭變得和睦。
他不僅自己養蜂致富,還主動帶動周邊鄰居,向他們傳授自己所掌握的養蜂技術,從而使更多的人可以通過養蜂來脫貧致富。
勇抓機遇蘇自學
蘇自學,家住冷水溝村關帝廟組,家中四口人,夫妻二人和一對兒女,女兒外嫁本村,兒子在上初中,該戶2017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并享受低保政策。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戶緊跟政策形勢,在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該戶發展養豬產業和豆腐作坊循環產業,利用黃豆做豆腐生豆芽,烘豆腐干,利用豆渣喂豬。蘇自學白天走街串巷賣豆制品,晚上加班做豆腐,十分辛苦但卻不辭勞苦,十分勤勞。
2017年該戶在鎮村干部的指導下、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不斷掌握科學技術,擴大圈舍,不斷壯大規模,賺取更大的收入。
蘇自學說:"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我要繼續努力,力爭早日脫貧致富。"
寒門貴子馬照海
馬照海,家住冷水溝村田角組,自幼父親就過世了,母親又遠嫁他鄉。從小就和弟弟跟著奶奶生活,奶奶今年也70多歲了,無勞動能力,面對這樣的環境里,他沒有怨老天對他不公,也不嫌棄生活的清苦,對奶奶很孝順,對弟弟也很照顧。他不自暴自棄,反而還能自強不息。
2017年正在上高二的他,正是學業的緊急關頭,一方面要復習,備戰高考,一方面又要照顧家庭,但他總能做到游刃有余。放暑假時期,還托人在村委會找了份臨時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就認真看書學習,大家都看在眼里。都夸這個孩子懂事,將來肯定有出息。在去年的冷水溝村土坯房改造中,馬照海是第一個提出來要整改的,且是在短時間,高質量的完成了改造,給全村帶了好頭,大家紛紛以他改的做模板,全村共計改造了43戶。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今年他順利考上了二本。據悉,臨走前一位包村干部還給他買了一雙運動鞋,他接過鞋激動的說道:"太謝謝你了,姐姐,你為我做的太多了,我將來大學畢業了,一定要做一個像你一樣的人,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養牛好手萬富海
萬富海,家住冷水溝村核桃坪組。家中夫妻兩人長年在家務農,2017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夫妻二人十分勤奮,種植中藥材、有機水稻、養牛等產業面面俱到。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機遇下,他們申請了"脫貧貸",努力發展養牛。他們為了儲備牛飼料,每年都幫鄉親們收割玉米桿,這樣既節省了養牛成本,又方便了鄉親們種地,在村里人緣十分好。截至目前,他們養牛6頭,預計收入3萬余元。他們種植的有機大米很受歡迎,還沒到收割的時候就已經接收到了很多的預定,也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該戶2017年實施了土坯房改造,并已預定了新莊安置點的移民安置房。在駐村工作隊的大力鼓勵和幫助下,已經申報了產業獎補。
老驥伏櫪楊遠志
楊遠志,家住冷水溝村核桃坪組,現年61歲,放在一般家庭,早已是兒孫前呼后擁,過逍遙自在的日子了。但是對于老楊來說,他的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生活中,他樂于助人,熱愛集體,時刻懷有一顆勤奮好學的心和一種不怕吃苦、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他通過認真分析,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決定把養蜂作為自己的致富產業。冷水溝有山有水,樹木花草繁多,一年四季皆有花開,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并結合當年的惠民政策,老楊說干就干。一邊參加了本村的養蜂合作社,認真學習養蜂知識、掌握了養蜂技術,一邊籌備資金、制作蜂箱、引進蜂種,由于技術過硬,他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就由原先所買來的10箱蜂種,發展成了35箱,當年產蜜就達到了500多斤,并毫不保留的把自己所學的養蜂技術傳授給其他村民,周圍的群眾在他的帶動下也發展起了養蜂產業,當年人均收入都超過了3500元以上,從而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踏實肯干吳興學
吳興學,家住冷水溝村關帝廟組,家中6口人。老夫婦兩人及兒子兒媳帶著兩個小孫女一起生活。2017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老吳是一個勤快的人,雖然沒有什么實踐技術,但是他踏實肯干,跟自己兒子一起外出務工,收入用來支持一大家子的生活開銷。通過上級領導及幫扶部門對他們家的關心,雖然吳興學經常在外務工不在家,但是幫扶干部及駐村工作隊也經常入戶宣傳政策,向他的妻子指導各項使用技術,而且他還緊緊抓住脫貧攻堅的政策機遇,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申請"脫貧貸"5萬元,準備發展養牛產業。并且在2017年完成了土坯房改造,今年也已經在新莊安置點訂購了一套移民搬遷安置房。
他堅信,只要吃得苦,踏實肯干,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勤勞致富之路。
身殘志堅伍云楷
伍云楷,家住冷水溝村關帝廟組,家中兩口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 2015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他雖然身有殘疾,聽力有十分大的障礙,生活工作都有諸多不便,但是他并沒有灰心喪氣,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木工、泥瓦匠等多項技能,他向來勤勞好學,還向自己的兄弟伍云學學習了養蜂技術,并且還多次村委會組織的新式中蜂養殖技術培訓。在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努力發展養蜂產業,擴大養蜂規模,截至目前他的養蜂規模累計已達50余箱,產蜜達到五百多斤,增加了一大筆收入。他不僅通過養蜂掙錢,而且還在農閑時間在附近打些零工,靠著自己的手藝努力賺錢,增加收入,從而爭取早日脫貧。
在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也爭取到了三萬元的"脫貧貸",從而使自己的產業有了起步資金,他相信,縱使有很多的不方便,自己也可以通過雙手來勤勞脫貧致富。
孝老愛親陳道平
陳道平,家住冷水溝村關帝廟組,家中四口人,他和自己的姐姐照顧著一對患有重病在家的老父母。2015年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
陳道平的父母親都患有重病在家休養,母親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他和姐姐的照顧。父親患有尿毒癥,每周需要到縣城醫院透析兩次,并且常年吃藥,昂貴的醫藥費是他們的家庭負擔非常重。但是陳道平并沒有灰心喪氣,沒有選擇放棄父母,而是憑借著自己一手開裝載機的手藝在當地砂石料廠做工賺錢來為父母親維持治療。上級領導對他們家的情況十分關心,在幫扶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聯系了幫扶單位西電集團醫院的專家上門入戶為他們診病,還為他們建立了扶貧健康檔案,為他們提供了醫療救助。
陳道平說:"雖然我的父母身患重病,但是我也一定不會放棄,一定會通過我的努力讓我們家的生活過得更好。"
自強不息馬平立
馬平立,家住冷水溝村核桃坪組,家中四口人,一對夫婦和一對兒女,女兒在上高三,兒子上小學。2017年因病被冷水溝村識別為貧困戶,并享受低保政策。
戶主患有血小板嚴重減少,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常年靠吃藥維持治療,輾轉多家醫院,病情罕見,治療效果不明顯,全家為此非常苦惱。上級領導和鎮村干部對他們非常關心,邀請西電集團醫院、江口衛生院的醫護人員多次入戶查看病情,宣講醫療救助政策,希望可以對該戶實施醫療救助。
夫妻二人自強不息,勤奮努力,一邊四處求醫,一遍發展生產,馬平立努力參加村上組織的中蜂養殖技術培訓,由寥寥無幾的傳統養蜂發展為現在規模已達25箱的新式養蜂,讓"脫貧貸"和幫扶干部的幫扶取得了實效。她妻子經幫扶干部介紹,到村委會當炊事員,盡職盡責,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貼補家用。
"人窮志不短,我們一定不會放棄,和病魔斗爭到底,并且好好發展產業,爭取早日脫貧"馬平立表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