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防城港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防城港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防城港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防城歷史悠久, 遠在新石器時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先秦時期,這一帶屬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后,歸秦置之象郡所轄;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于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并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置防城縣, 隸屬廣東省。民國時期至解放初,仍屬廣東省轄。
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 經國務院批準,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并后,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準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
防城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伏波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海洋文化等在此交融。擁有劉永福故居、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等人文資源,擁有白龍古炮臺、潭蓬古運河、那良古鎮等名勝古跡,擁有大板瑤阿寶節、盤王節、金花茶節等民間民俗活動以及茅嶺采茶、瑤族山歌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
二、防城港簡單概述
廣西防城港市位于我國海岸線西南端,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隔河相望,是“一帶一路”面向東盟的“海陸雙通道、南向門戶城”。防城港市因港得名,依港而建,1968年建港,1993年建市,陸地邊境線長101公里、海岸線長538公里,陸地面積6222平方公里,下轄東興市、上思縣、港口區、防城區,常住人口105萬。2019年6月**明確提出,支持在防城港市建立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2021年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防城港市建設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防城港市正聚焦打造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高水平建設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的目標任務,以加快構建邊海國際大通道、建設開放開發先行區、建成產業集群新高地、建好邊疆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示范市為努力方向,圍繞“12345”工作思路,錨定“十四五”時期兩個階段性目標,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奮力譜寫新時代**壯美廣西防城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