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2019年兩會分別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分別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歷年“兩會”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12天左右。兩會涉及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議題,是廣大選民表達意見要求的好機會,那么今年兩會都有哪些熱點話題呢?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關于農村城鎮化的一些相關新聞信息,希望對你有幫助.以下是2019年全國兩會關于農村城鎮化的提案最新新聞消息,可供參考!
作為2019年地方兩會熱詞之一,“鄉村振興”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和熱議的話題。民政部門作為負責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的職能部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提振農民精神風貌等重要任務。如何更好地發揮本部門職能作用,確保民政領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局起好步?讓我們看看各位代表、委員都有哪些高見。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治理體系建設面臨不少新情況和新挑戰:村“兩委”行政事務多,牽扯了鄉村治理精力;村規民約體現民意不夠,自我約束力不強;村民利益取向發生變化,鄉村治理主體弱化。
針對上述問題,福建省政協委員、民進福建省委專職副主委林全金提出四點建議:一要理順鄉村治理主體關系,增強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建立村級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構建政府治理和農村自治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使鄉村治理真正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二要堅持服務村民,健全農村依法治理機制,促進鄉村治理的內生需求和動力,探索“互聯網+村治”新模式,完善基層訴求表達機制,促進村級治理依規依法。三要強化村規民約共識共為,營造濃厚道德良俗氛圍,發揮群眾自治組織和本土鄉賢示范教化作用,形成新時代農村良好新風尚。四要合理調整鄉村區劃設置,增強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引導鄉賢能人及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加快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增強新時代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11年的支教志愿服務中,貴州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委員王遠貴感觸最深的是通過志愿者的努力,很多原本聽不懂普通話、不認字的群眾,逐漸會寫自己的名字了,過去農閑時喝酒打牌的人,也有不少參加了夜校學習。他表示,志愿服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農村志愿服務隊伍要由黨員代表、村“兩委”干部、教師、醫生組建隊伍骨干,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志愿服務,通過推動農村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鄉村新面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擴大農村公共服務覆蓋
“鄉鎮干部直接面對群眾,工作不能像井里的葫蘆,看似沉在下面,卻是浮在上面。”河南省人大代表、輝縣市冀屯鎮黨委書記趙化錄在走訪中發現,一位退休干部回原籍開身份證明,三個月跑了六趟沒辦成,群眾辦事不是找不著門,就是找不著人,這件事讓他感到臉紅。為此,趙化錄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在鎮里建起了便民服務中心,在村里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讓群眾動動嘴,干部來跑腿。“落實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項政策,不能等,不能靠,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趙化錄說。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牧區出現大量留守老人。雖然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各界均給予他們極大關注,但留守老人面臨的農牧業生產壓力大、經濟收入低、醫療水平低、心理關懷欠缺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留守老人權益保障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婦聯副*梁淑琴建議:自治區政府與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著力加強養老機構規范化建設,對全區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總體布局,以系統的制度保障“老有所養”。司法、民政等部門要將普法宣傳與法律援助工作相結合,通過開展法律進農村牧區等活動,向農牧民特別是留守老人宣傳法律援助范圍及辦理流程。民政部門要整合資源,在農村牧區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充分滿足農村牧區留守老人需求,同時對經濟困難的留守老人給予基本生活、醫療、居住或者其他救助,使農村牧區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困境兒童始終是民政部門保障的重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代表、自治區民政廳廳長妥永蒼說,在機構養育兒童、社會散居孤兒和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養育津貼標準繼續適時提高的基礎上,今年將聚焦170個深度貧困村中低保等困難家庭殘障兒童,緊盯他們的生存和康復需求,實施殘障兒童康復救助及家長康教訓練,確保每個殘障兒童家庭有一名掌握康復訓練技能的父(母)親,實現“康復一個孩子,解困一個家庭”的目標。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如何以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河南省人大代表、濟源市虎嶺經開區西馬蓬河西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李道法認為,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達到鄉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通過將文明與文化結合,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去凝聚群眾、宣傳引導群眾。
在山東省人大代表、莒南縣縣長郇恒賽看來,鄉村振興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其中之一就是實施鄉村文明提標行動,要拓展移風易俗惠民殯葬改革成果,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青海省人大代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牙合村村民李發輝是當地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講習員。他表示,群眾的物質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和以前相比感覺天天在過年,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高品質生活,但高質量發展還需要破除一些陳規陋習,比如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盲目攀比,利用講習所這個平臺,不僅能改變農村一些地方“一喪緊三年,一婚窮十年”的現象,還能進行政策宣傳。
“沒有鄉風文明,就沒有鄉村振興。”在湖南省政協委員、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看來,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對產業、生態等“看得見”的地方作了明確要求,更對鄉風文明等“看不見”的地方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的現實價值,以鄉風文明之“淳”滋養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