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的戰略眼光: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5月21日,*在亞信峰會上做主旨發言時指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盡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指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他在《聯通引領發展伙伴聚焦合作》講話中指出第一,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源于亞洲、依托亞洲、造福亞洲。中國愿通過互聯互通為亞洲鄰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第二,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帶一路”兼顧各國需求,統籌陸海兩大方向,涵蓋面寬,包容性強,輻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優先部署中國同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第四,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絲路基金是開放的,歡迎亞洲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極參與。第五,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未來5年,中國將為周邊國家提供2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
11月11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發展設想,會議就《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達成共識。亞太自貿區的概念最早源于10年前的APEC會議上提出,8年前被寫入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但由于條件不成熟,一直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亞太自貿區互聯互通藍圖》或將作為領導人會議宣言的四份附件之一向社會公布。作為此次APEC會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藍圖》將對硬件、制度、人員全方位互聯互通給出明確時間表,設立出2025年實現亞太地區“無縫聯通”的目標。在硬件互聯互通方面,采用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和其他方式提高基礎設施融資;發展更新包括交通、信息通信技術和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在制度互聯互通方面,應對貿易便利化、結構性和監管改革、交通物流便利化問題。2020年實現各經濟體經商成本節約25%,通商效率和便利度提高25%的目標。FTAAP是對以美國為首的TPP協議的重要回擊,TPP協議實施將導致中國每年損失大約1000億美元的出口。
歷史選擇的回歸:兩千多年前,各國人民就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開展商貿往來。從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特別是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不僅可以輸出豐富多彩、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中國能夠攜手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發展機遇。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蕩,積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開放、包容、互信、互利的絲綢之路精神,而且不斷注入時代內涵。作為多元文明碰撞與交流的遺產,絲路精神并非中國獨享,它一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多邊合作的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4月10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開啟了“一路一帶”戰略。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老撾總理通邢、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東帝汶總理沙納納、泰國前副總理素拉杰、俄羅斯遠東發展部部長加盧什卡、中國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以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進行了同臺對話,共同探討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描繪出一幅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經濟大走廊,其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的新藍圖。
我國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
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構筑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擺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不平等國際貿易談判,尋求更大范圍資源和市場合作的重大戰略,被稱作世紀大戰略。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將徹底擺脫原來依附大國,被動挨打的地緣政治局面。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條線路:
中蒙俄經濟帶:主要通過環渤海、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的交通與能源通道,并向東連接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俄羅斯連接歐洲。主要包括吉林省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
新亞歐陸橋經濟帶:通過原來的亞歐大陸橋向西通過新疆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
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通過云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
海上戰略堡壘:分別由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北部灣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