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海口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海口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海口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1.瓊山縣學宮大成殿
位于瓊山區府城鎮文莊路,另名圣公廟,原名孔廟(文廟),全稱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廟,為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廟堂。清朱為潮《瓊山縣志》記載,孔廟始建于宋代,原設在海口浦,歷經多次遷移,后置于今址。內設欞星門、泮池、明倫堂、考古臺及大成殿、后殿等。在海南,文廟供奉孔子,還用作教學,故又稱學宮。瓊山學宮大成殿集祭祀、藏書和教育為一體,是海南傳統文化的一座圣殿。
2.天后宮
位于龍華區中山路87號原華僑商店后。據《瓊山縣志》載,此廟創建于元代,相傳為蘇、福、廣、潮、瓊五府共建。明洪武年間商人譚海清等人募捐建后用寢三間,筑觀音山及諸神像。清雍正七年,監生陳國安、生員楊鳳翔等捐建大門三間,清乾隆十一年,陳國安復募建廟前鋪屋十間,歲收租銀,以供香火。中山路天后宮是海口市目前保存不多且較為完整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之一,其建筑藝術風格較具特色,對于研究海南廟宇建筑和媽祖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府城鼓樓
位于瓊山區府城鎮文莊路南端,為磚木混合結構建筑。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海南衛指揮使王友在已廢元譙樓故址上修建。城樓設六縫梁架,其中明間梁架為抬梁結構,其余梁架為穿斗結構。明間梁架及過廊梁架均鐫刻有走獸、花鳥等各種精美圖案。
4.儒符石塔
位于秀英區石山鎮北鋪村委會儒符村東南、石山至道堂公路西側。儒符石塔建于宋代,平面呈正方形,由臺基、塔身兩大部分組成,全部用長方形的玄武巖石塊橫直交錯干擺而成。儒符石塔形制極其特殊,與明代時期較常見的金剛寶座塔也有相似之處,應當是金剛寶座塔的早期過度形態,是我國罕見的一種古塔形制。
5.五里官道
位于龍華區遵譚鎮涌潭村、坊門村和新坡鎮云庵村、卜宅村、何村境內,修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明代,云庵村林杰、卜宅村曾鵬、何村何其義等人先后考中進士,一時轟動了瓊州各地。瓊州府為表彰三名進士曠世功名,以激勵后學,撥資并發動民眾從何村至卜宅村、云庵村等村子修建了一條長約五里的石板路,后成為當地民眾廣泛傳頌的“官道”。
6.瓊山侯家大院
位于瓊山區舊州鎮嶺南村委會包道村,也叫宣德第,是一座歷時17年才建成的龐大民居,從1875年開始籌建,至1892年完全建成。墻上有彩繪、灰塑,木質構件均雕刻精美,雕刻主題有牛羊、仙鶴、鳳凰、牡丹、菊花、荷花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富足、豐收、長壽、尊貴、高潔的吉祥物。宣德第作為一個院落在整體上保護得較為完好,雕刻、彩繪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點。
7.海瑞故居
海瑞故居是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海口市瓊山區紅城湖路67號。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1994年重修,2003年再度重修復原并擴建海瑞故居廣場等部分項目。故居坐南朝北,由廣場、正堂、后屋、書齋、花庭、書僮間、雜用間、廚房等單體建筑組成。
二、海口簡單概述
海口,因地處南渡江下游出海口而得名。位于東經110°10′18″至110°23′5″,北緯19°57′4″至20°5′11″。全市直線距離東西長25.6公里,南北寬15.1公里,總面積218平方公里。1987年全市總人口31713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7918人)。它東傍南渡江,西倚澄邁灣與澄邁縣相連,東南同瓊山縣接壤,北依瓊州海峽與大陸相望。1950年4月23日解放,同年劃為廣東省直轄市,成為海南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198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促進海口市向新興工業基地和旅游城市轉變,交通更日趨發達。
海口,素為海南島的交通要沖,和大陸僅隔一衣帶水的瓊州海峽,傍依全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自宋代始,港泊船檣如織,驛路貫連州府之城。
海口的交通事業和海南島的開發息息相關。宋熙寧四年(1071年),瓊州府遷到離海口市中心五公里的府城鎮,海口地區的白沙津(神應港)已是瓊州郡治要津和全島海航中樞,貨物出入的主要門戶。成為“北枕海安,南近交趾,東連七洲,西通合浦的舟楫通達之區”。陸地有星昭驛道,南下府城,和島內各地溝通。元朝(1279—1368年)是驛道最發達的時代,海口至府城有白沙驛道,港口碼頭移到通津,官渡設在水巷口,向大陸各港口輻射,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明洪武七年( 1374年),設海口千戶所,白沙驛道升格為北路支路,至府城沿東路經萬城(今萬寧)等地至崖縣,沿西路經儋州等地至崖縣,沿中路可至定安等地。此時海口浦陸地不斷擴大,人口急增,海港日益繁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城,稱海口所城,城內鋪設東西十字所路。清代(1644—1911年)初期實行海禁,影響了海口經濟的發展,交通業也停滯不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禁之后,海南置瓊州鎮總兵,設海口水師營,縣丞署也移駐海口所,海口成為軍事重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海南島設海關十處,總口設在海口,從而成為全島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咸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海口是全國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以后8年內和德、丹(麥)、比、西(班牙)、意、奧(地利)簽訂的條約(商約)中,海口都列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年(1876年),海口設立瓊洋海關。海運的發達促進了陸地交通的發展,清末出現有組織的營運單位——瓊利馬車公司,擁有三、四十輛馬車之多,在陸運靠手提肩挑、人力車推之外,又增添了畜力車。